在网上找图片,无意间,偶然打开了“荷塘镇巾帼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公号。
其中一篇,有图有视频,记载了这个志愿者服务总队去慰问一位70岁流浪老人的事迹。
其中一张照片:
垃圾堆边,身材矮小干瘦佝偻的老人背着肮脏的蛇皮袋
仿若裹挟了一股无形的巨大冲击力,瞬间击中了我的心灵,我的心灵受了极大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泪水不觉间盈满了眼眶。
仿若,他就是我的父亲,数年间得不到我的分文孝敬,也无任何他人提供丁点帮助,无可奈何孤苦伶仃,独自在垃圾堆里扒拉东西果腹,苟延残喘,活一天算一天。
这张照片的视觉力量,比罗中立的《父亲》更加强烈,油画中的父亲虽看起来饱经风霜,但古铜色的皮肤、宽厚慈祥的笑容,起码让人放心,他享有最低的生存保障。
据志愿总队的公号介绍,老人名叫苏文周,当时70岁,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立石大队塘境口村人,家有一残疾老婆58岁,儿子19岁读高三,女儿已嫁,来到荷塘镇已19年。
后面的12年,苏伯先是居无定所,后来才暂住进一间废弃的瓦屋,每天到垃圾堆里翻找值钱的东西,变卖度日。
年11月7日,上述志愿者总队带上新买的被褥、厨具等生活用品,专门去看望老人,展开慰问活动。
志愿者拍摄的照片,曝光了老人的住处,那情景,再一次猛烈抽打了我的沉睡的灵魂:
他暂住进的废弃瓦屋里,地面潮湿,垃圾遍地,污秽不堪,除了一张不知从哪里弄到的铁床,没有任何家具,棉絮破旧,床板都已发霉,用绳子牵扯塔拉着的蚊帐变成了黑色,大概好多年都从来没有清洗过。
可以想见,那里一定蟑螂出没,老鼠四蹿,蚊蝇乱飞,臭气熏天,恐怕除了苏伯自己,其他任何人都待不住一分钟。
虽然,从志愿者那列队摆拍、站着跟老人说话、全程拍照拍视频又图文记录看,那次慰问,难脱作秀的嫌疑;
但毕竟,那些志愿者实实在在去看望了苦命的苏伯,送了一批老人急需的生活物质,亲手清理了老人住所发着恶臭的垃圾,帮老人重铺了新床,起码暂时缓解了老人的生活困境,使老人得到了些许人间的温暖,那还是值得称道的善行。
作者甚是不解的是,苏伯流落到荷塘镇已经19年,其中12年居无定所,只能靠捡垃圾为生,住在脏乱不堪的废弃瓦屋里,活得跟猪狗几乎无异(请原谅我如此形容),这样一个穷苦到极致的可怜老人,为何当地的慈善机构、志愿者一直没有发现?
为何没有得到任何善心人的救助?
不由想起《孟子》中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儒家经典“四书”承传千古,尊老爱幼曾被尊奉为中华文明的美德,受到所有朝代执政者的崇尚。
现代社会,但凡上过中学的人,对这个名句也应都不会陌生。
近些年,国家层面提倡弘扬传统文化,尊老爱幼的思想应该早深入人心。
但是,苏伯像猪狗一样活着,十数年间无人过问,得不到任何慈善救助。
作者深信,像苏伯一样极度赤贫又得不到任何救助的,绝非个案。
社会力量呢?
有关部门呢?
百度“茂名市高州市”显示:
高州素有“广东四大文教之乡”之一的美誉;是广东省农业大市、农业总产值连续多年名列广东各县(市)第一;被誉为“全国水果第一市”、“中国荔乡”。高州曾被誉为“广东省山区综合开发的一面旗帜”。
年12月,社科院发布《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强名单》,高州排第名。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亿元,同比增长7.8%。
作为“广东四大文教之乡”之一,境内的七旬悲苦老人却得不到丝毫尊重孝爱,这样的美誉岂非讽刺?
作为“全国水果第一市”、“中国荔乡”,却任由苏伯在垃圾堆上乞食,难道所产水果连烂坏的都全部兑换成称号了吗?
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高达17.7万亿美元,较前年增长了约8.1%,GDP总量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GDP的数据委实漂亮,令国人自豪,无数人发自内心赞叹,“厉害了我的国!”
但是,如果还有如苏伯一样的老人,70岁了,还活得如同猪狗一样,不能均沾“世界第二”的丝毫利益,不能稍微活得像个人,不能有所依、有所养,那么,这样的数据,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而已,又有多大的价值呢。
网络时代以来,流量曾造就了太多的网红,动辄拥有百万级、千万级的粉丝。
但事实上,不少网红背地里干着偷税、吸D、P娼、卖假货等不法勾当,一次又一次伤透粉丝的心。
倒不如,把流量推给苏伯,以及同样极度悲苦急需救助的老人,把他们捧为“网红”,让他们拥有千万级、亿万级“粉丝”,如此一来,“粉丝”们可以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