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朋友们都知道,汽车半路抛锚是令人非常糟心的一件事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动又动不了,吃又没吃的,只能在路边等着干着急。若干个小时之后,救援车现身的那一刻,简直像天降救星一般令人感动。
别问笔者怎么知道的,笔者只记得那天灿烂的晚霞和皎洁的月光……都很好。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司机最后都练就了一身修理的硬功夫,跟久病成医是一个道理。
但这身硬功夫在未来可能不管用了。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的做工越来越精密,各种机械的、电子的元件越来越多,再加上未来很大可能出现的无人驾驶汽车,上面装备的各种传感器、激光雷达、识别设备……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高科技,老司机们可能除了换轮胎,其他啥也干不了。
要让汽车不出事儿,这几乎不可能。但出个毛病就要去修理厂,老司机们什么也做不了,似乎又有点儿伤自尊。能不能想点儿招呢?
别急,你可能需要一个“蟑螂”修理工。
放一只“蟑螂”,爬进发动机里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这只“蟑螂”,跟修汽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是用来修飞机的。
英国著名航空发动机公司罗罗联合哈佛大学、诺丁汉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公布了一项微型机器人研发成果。为了能够彻底改变发动机的维护和维修方式,他们正在研发一款“蟑螂”机器人,其能够爬进飞机的引擎,然后进行作业。
这些“蟑螂”机器人都配备了摄像头和3D扫描仪,进入发动机舱之后,所到之处,一览无余。在这些“蟑螂”机器人的帮助下,技术专家们不用拆开引擎就可以了解其内部损坏情况。以前需要五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检修任务,未来估计将可能只需要五分钟。
但由于体型和发动机进入发动机路径的限制,研发人员们还专门为其研发了一款蛇形机器人,目的是把这些执行任务的“蟑螂”机器人送到发动机中心。并且,这些大小只有10毫米的蛇形机器人也可以执行一些其他任务,比如修补受损的热障涂层。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那就是这些蟑螂目前还太大,发动机的有些部位钻不进去。所以,研发者们计划再把它们缩小一点,最终能够达到15毫米以内。这样可能蛇形机器人运送着没那么累了吧……
有了这只蟑螂机器人,其对飞机引擎的修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当引擎出现复杂情况时,发动机专家就得千里迢迢地奔向飞机所在地,既耗时间也费成本。而有了这款微型机器人,专家们可以远程查看发动机的数据,从而实现对发动机的维护和修理。并且,一些简单的维护任务,完全可以交给机器人来解决,技术人员只需要冲杯咖啡悠悠地看着就行。
据开发人员表示,目前的“蟑螂”机器人开发只不过是初步的一个雏形,其还要进行尺寸、功能等各个方面的完善和技术攻关。即便是一些简单的应用,最快也要等到两年之后。全面投入应用的话,可能还需要等个挺长一段时间的。
蟑螂算什么?我们有毛毛虫
实际上,“蟑螂”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修理工。作为“技术工人”的重点培养对象,微型机器人早已迈步在宽阔的蓝领大道上。
作为“修理工”,微型机器人最广为人知的应用应该是在医疗领域,比如利用纳米机器人进入血液中清除病毒,或者吞噬癌细胞等。但是今天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