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可能我自己就是一个杠精,看到什么都想反驳两句。
但是,为什么上面那句话何不理解为只是一种谦虚和自嘲?
因为这个世界昧着良心或者睁眼说瞎话的人太多,每天都能看到或者听到许多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人,如果不怼他们几句,岂不是对不起自己的三观?
所以,我特别喜欢那些用数据说话的人,假如数据是真的,那么他们一定会歪曲数据或者曲解数据或者隐瞒部分数据来阐明自己想要的符合自身利益的目的。如果数据是假的,那就是更容易发现漏洞了。
但凡高高在上,离底层老百姓太远的人,最好不要用具体的数据证明自己的话,否则一定都是会最终被数据打脸的。
比如任泽平的“解决低生育的办法找到了”——2万亿鼓励生娃的谬论。
数据可以用来较真
首先如果不清楚“2万亿鼓励生娃”故事的由来,大家可以百度一下,任泽平一样有百家号发布的文章。
题目为“解决低生育的办法找到了——中国生育报告”的文章,
主要内容就是一句话“央行多印2万亿,用10年社会多生万孩子,解决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
在杠精之前,我们还是要回顾一下一个经典的研究短笑话:
在研究蟑螂的听觉的时候,科研人员把蟑螂腿去掉,然后再在蟑螂旁边制造噪音,这个时候蟑螂不能移动了,于是得出结论:蟑螂的耳朵(或者听觉器官)长在腿上。
但凡是思维逻辑正常的人都明白这个研究结论是有问题的。
可是在现实的科技或者社科研究中,犯下类似错误的研究并不少见,即便是发表在公众影响力很大的“Natrure”“Science”等期刊的文章也不乏这种逻辑有问题的错误研究结论。——这里不讨论,否则引得太远了。
另外,盲人摸象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同一件事情看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当然如果有任何人认为自己已经看透了一切事物的本质,麻烦请看看我的别称——迷雾中前行!(我们离宇宙的真相还远得很!)
总之,如果数据是真的,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数据就是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方式来解读的了。
文章中的几个例子,换个角度来说明
第一:
首先在“解决低生育的办法找到了”这篇文章里的开头部分放置了一个在线调查的结果,其目的当然是用来说明“要发钱才能解决生育率下降”的结论的。我们不妨看看这其中之一的调查:
首先:任何的调查,都是有指向性的,这里不讨论调查选项设计的艺术(比如大选的时候,候选人放在第一位和第二位是有很大讲究的)。
只是从这个已经有的调查结果来看,选项1“生养孩子成本太高,影响生活质量”占据了最高的比例达到了4成,选项2“房价太高,生活不易”占到26%居第二,选项6“不想让下一代再当韭菜了”占15%居第三,其它的四个选项相差不大平均占据5%左右。
其次从选项1/2/6来看,其背后的含义都是一样的:没钱。而造成没钱的原因其实在选项6里面也透露了部分:逐渐固化。
其实认真分析宏观经济政治背景之后,客观原因大家也都知道,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流动,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变成工人,产业调整及人口资源调整产生的巨大活力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而产业中的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得益最多。尤其是金融行业的高利润低技术含量低竞争性,使得大量用于实业的资金转移向风投和贷款领域,资本经济学和垄断造成的巨大收入差距使得一小撮先期富裕起来的人迅速拉大了和普通底层老百姓的层次距离。
当结构调整逐渐结束,前期积累的能量逐渐释放完毕,经济开始放缓的时候,普通人想要在逐渐固化的社会中再次获得平均水平的生活质量都已经会变得更为困难,更何况这个社会中还充斥了欺瞒和诈骗?
比如房价太高就是固化的例子之一,以北上广深的房价相对现在平均的真实收入而言,30年前底层的劳动者还可以在北上广深安家,现在则是完全不可能!除了北上广深之外,全国各地宜居或者条件想多较好的大城市的房价都已经阻碍了普通人向更高的阶层跃迁的机会。
所以,调查的结果可能是比较实际的,只不过任泽平是过于的表面化解读,得到了一个站在自己不痛不痒的角度分析出来的发钱鼓励生育的结论。
所以有UC网友评论说:发两万亿的结果只会是房价进一步上涨,小区里面遛猫遛狗的老太变多,生育率还是那个样子!
第二,我们看看其它的数据,原文说到“OECD内部各国的生育支持政策框架大体相近,但措施侧重点不同、支持力度不同等导致效果出现分化,按生育率走势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法国、瑞典为代表的,总和生育率回升到1.8以上的国家;二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总和生育率停滞在1.4左右的国家。”
这些代表国家的数据如下:
作为反面教材的德国日本,我们已经知道了经济好福利好并不代表就生育率高,而作为证明例子的法国瑞典等:
恐怕有些人是不知道这些国家是开放移民的。
尤其是法国,大量的移民填充了人口的不足,而这些黑人和穆斯林移民带来的高生育率一方面带来了更高的总和人口生育率之外,其实也稀释了原来的种族人口比例,当然也带来了更为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
而俄罗斯的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人口回升是政治问题,不完全是经济问题。
所以,只看数据不看背景必定是可以曲解而得到表面意义的结论的。即便是曲解的福利好发钱就能提高生育率,从上面的两个图来看,都没有超过2这个严格意义的人口维持的基准,所以即便是最好的例子也不是真的成功的例子。
第三,画线条是个技术活
在竞技体育中,对技巧性运动员打分一般是由好几位裁判组成的评分组打分,根据比例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剩下的取平均就是对运动员的整体水平的打分。
这个评分规则是相对公允公平的,可以很大程度上去掉裁判的主观影响而得到客观的评价。
但在任泽平的文章中,却反其道而行之,保留了差距大的数据,故意突出这个数据的优点。
首先说数据,在OECDFamilyDatabase数据中,综合生育率超过1.8的国家有法国、奥地利、爱尔兰、新西兰、冰岛、瑞典、澳大利亚、美国、英国。
在这些国家中,人口接近或超过1千万的有法国、奥地利、瑞典、澳大利亚、美国、英国。
其它人口太少的国家没有比较的意义——这个好比在国内,单独拿一个地级市的人口数据来对比说明生育率一样没有意义。
在这些人口较多的国家中,大家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来为什么这些国家的人口总和生育率维持在了较高的水平——移民。
比如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