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家张辰亮鉴定一下网络热门生物

临床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www.paisufa.com/m/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最近,这个看上去胡子拉碴、和赶了一夜稿子的编辑似乎别无二致的男性,被群友当表情包用的频次越来越高。

《你们流行让皮皮虾站起来,我还能让它再驮起满满一罐饮料》一席演讲

张辰亮是做科普的,他的主战场在纸媒、在微博。是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博物》杂志的一个高级编辑和策划总监。同时管理《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从年开始,管了快十年了,是整个微博的科普号里面粉丝第一的。他还写一些书,像《海错图笔记》,考证一本清朝的海洋生物图谱——《海错图》。这个书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常年是科普类书的销量前五名。

经常有人私信他,询问自己看到的是什么虫子,是什么植物,他会一个个耐心回复。他还把自己讲解的内容做成了系列视频《亮记生物鉴定》,几乎每条都有上万的赞和评论。

“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这个标签越来越响,张辰亮和他的读者们也形成了一些“互动梗”。

因为总有人发照片问他戴胜鸟这种常见的“特殊鸟”,他干脆把戴胜彻底科普一遍,以后读者就帮他回答别人:“别问戴胜了。”

在他的每期短视频末尾,是读者期待的“水猴子时间”。“水猴子”是民间传说的一种生物,总有人在传播一些疑似水猴子的视频,张辰亮觉得好玩,就把几个视频合在一起,给大家辟谣。

冷门的生物学知识,在“无穷小亮”的科普下,焕发了新的光彩。

01

张辰亮是北京孩子,从小生活在大屯。那时候家附近有工厂,周围大多是五六层的宿舍板楼,灰墙灰瓦的,没什么看头。

他最喜欢去姥姥家玩儿。姥姥家在十里堡,那里有火车道、菜地、河沟、芦苇。随便一个地方就是天然的舞台。这出戏没有导演,纯粹是大自然的安排,连演员也是即兴表演。他翻开砖头,看到一只被“拍死”的蜘蛛,伸手一碰它却跑了,行动极快;他在这里看到了蝴蝶蛹,满心欢喜地等待蝴蝶飞出,却最终发现近多只蜂的小幼虫死在里面。

这个自然的世界简单又神奇,在张辰亮心里不断闪耀着光芒。

张辰亮的母亲是学校的数学老师,所以很早就发现了孩子乐于观察的爱好,并鼓励他自己寻找答案。学校的图书馆也让他从更多角度了解这个简单又神奇的自然界。

“有一次雨后,我看蜻蜓在水坑里款款飞旋,不时将细长的尾巴弯成弓状点进水草丛中,水面因此扩开一圈圈波纹。我就很想知道蜻蜓在做什么。”在图书馆翻开昆虫的少儿读物才知道,蜻蜓点水就是在产卵,卵直接产入水中或水草上。卵孵化出来的稚虫即水虿,它常伸出勾状带爪钩的下唇,捕捉水中的蝌蚪为生。

这是从大人口中不一定能得到的知识。“所以小时候的图书馆就满足了我对世界的大部分好奇。”这个世界一旦敞开,张辰亮就看到了表面之下隐藏的众多有趣,它们成为他紧张学习之外的调剂。

很多成年人都记得小时候常在大树上爬着的手指大小的绿虫子,肉肉的,还有着小爪子。男生经常抓起来,用来吓唬女生。张辰亮也抓过——为了写观察笔记。

“我知道那是天蛾的幼虫,平时在树上,掉在地上后会钻进土里化蛹,最后成为天蛾飞走。每个阶段它的颜色都是不一样的。我到现在为止就见过一次那么美丽的蜕变。”一天,张辰亮逮住了一只幼虫,在鱼缸里铺上土,幼虫自然就钻了进去。

等再次打开时,眼前的场景让张辰亮着实震惊了一番:幼虫的头部是红色的,身体是绿色的,透明如翡翠,尾部则呈现为褐色。“那就是天蛾幼虫正在化蛹的过程。尾部已经完全蜕变,身体正在蜕变,头部还未发生变化。不同的幼虫颜色会不一样,但大概的生长模式都是一样的。”

从那之后,家中角落里开始慢慢出现小昆虫的幼虫:磁带盒里、鱼缸里、阳台上,瓢虫的卵、螳螂的卵、趴在叶子上的蚜虫……在很短的时间内,各种小昆虫完成了生长的过程,被张辰亮细细观察之后,写入日记,并最终放飞。

“但小时候还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都是杂乱地知道些小知识,没有形成体系。”

随着观察和了解的深入,表面上的知识显然不能满足这个成绩优秀学生的好奇心。

上高中时,张辰亮找来了大学的普通昆虫学教材,并在网上找到了“中国昆虫爱好者”和“大自然社区”两个论坛。从潜水开始,慢慢地和专业的硕士博士交流,也从他们那里知道了更专业的知识来源。

“我之前看的书多是日本学者写、台湾学者翻译、大陆出版。这就存在知识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研究方法,比如命名规则。”有一天,学者们在论坛里讨论锹甲——一种雄性长大长牙、夹人特别疼的昆虫。看过照片之后,张辰亮疑惑不解:这不是锹形虫吗?为什么叫锹甲呢?

网友回复他,锹甲是大陆的叫法。大陆的学者通常以命名规则来体现昆虫的科属目等特性。例如锹甲等名字中带“甲”的昆虫,都是鞘翅目的,身体外部有硬壳,前翅是角质,厚且硬,后翅是膜质。“想要了解中国的昆虫学,就要使用中国的昆虫学语言,才能和大家进行沟通。”

02

大年三十晚上,网友贴出了一张自家柠檬树的照片,叶子上有着薄厚不均的泥土,同时在微博上喊话《博物》杂志:我家的柠檬树怎么了?

《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在回复中写道:“你不给它洗澡,太脏了,脏得出包浆了,包浆变成皮壳,最后皮壳都裂开了,树说我可算喘口气儿了。”

《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子刊,被称为《中国国家地理》的青春版,主要的阅读人群就是学生。这个官方微博的管理者就是张辰亮,“博物君”则是网友们对杂志官方微博的昵称。

张辰亮曾经也是《博物》杂志的忠实读者,在年上高二时还被评选为博物少年进行报道。如今作为这个杂志官微的管理员,他每天与网友保持着将近条的互动,用他的话说,这是为科学打广告。

看起来轻松,但当时决定做科普时,也有些无奈。年,刚上大一的张辰亮就创办了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协会,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切磋。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他选择了研究半翅目昆虫,并专注于臭屁虫的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张辰亮发现科研变成了每天做研究、看英文文献、用大众看不懂的一套语言去写学术论文。“就我而言,我不希望把一个本来的爱好变得枯燥,所以就选择了科普。”

年,研究生在读的张辰亮来到《博物》编辑部实习,接手的第一项任务便是运营当时仅仅2万粉丝的官方微博。“我当时还在实习,就把这么重要的任务给我了,所以我很用心。”张辰亮说。

为了增加微博的亲和力,张辰亮一改官微谨小慎微、一脸严肃的面孔,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努力“卖萌”。可慢慢的,无话不萌,让人读了不断起鸡皮疙瘩。“我觉得官方微博能够吸引粉丝,应该在于真实。卖萌只是一个人的一个侧面,就像我喜欢昆虫,也只是我的一个侧面。一个人不可能每天每一句话都在卖萌,虚假的‘亲切’再亲,最终还是会被人嫌弃。”

一筹莫展之际,编辑部交代给了这个实习生新的任务:尝试回答网友发来的提问。跳出窠臼,张辰亮有了明确的方向,开始充当起网友的生活百科全书,解答各类问题。同时,张辰亮开始注重将官微人格化、立体化,“我想让它有感情,不让人觉得是在装。哪怕是幽默,也只能是一个侧面。”

“博物君,这是什么蛇?有毒吗?”照片里是盘作一团的褐色条状物,评论里一堆惊恐的吱哇乱叫。

——博物君答:“绳子。”

一只灰色大鸟在防盗窗上筑巢,“博物君,这是什么鸟?我该怎么做?”

——博物君答:“珠颈斑鸠,爱在人类窗台上孵蛋。你什么都不用做,趁它外出时把那半倒不倒的花盆扶正了就行,我看着难受。”

在不断的互动中,张辰亮加入了北京男孩特有的大胆:可能是冒犯,可能是讽刺,也有可能是揭短,但他们都是出于一个普通人的真实表现。这样一个立体而有性格的官微慢慢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同和接受。

网友们对张辰亮的喜爱溢于言表,经常拿他开玩笑,他则一概接受。每天《博物》杂志的微博都会跳出几千个新提问。千奇百怪的动植物照片、“来不及拍照”的手画生物,还有“梦里见过的怪兽”,地摊里的真假古董,匾额上的甲骨文……几千个

“滴滴”叫着,等博物君一一投喂。

03

“水母以虾为目,有人要捞它的时候,虾就提醒它沉下去。但我一直没见过,直到有一次网友发来照片,我一看还真是!然后就把这张照片放进我的《海错图笔记》里了。”张辰亮手中拿着的《海错图》几乎被小纸条贴满,很轻易就可以在《海错图笔记》中找到对应的章节。

《海错图笔记》张辰亮著

从昆虫到海洋生物,看似相隔甚远,实则在一个圈里。张辰亮说,除了专门从事研究外,只有新入门的人会单独地在一个领域。“这个圈子其实都是相通的,你要想养昆虫,就得知道它吃什么草,有没有可替代的草料,它生长在什么环境,它的天敌是什么等等。”一个个圈子触类旁通,就融合在了一起。

从小时候起,每去海边旅游时,张辰亮都直奔沙滩最边缘的礁石区。“礁石区的生物密度远大于陆地,海洋的生物密度比礁石区还大。所以翻开礁石,眼前的场景都会让我很兴奋:石头上附着藤壶、海藻,石缝里藏着小螃蟹,积满海水的石窝里满是伸开触手的海葵、傻头傻脑的小鱼、背着螺壳的寄居蟹……”即便是结婚后去泰国旅游,妻子逛街购物时,张辰亮也会趁机溜到海边浮潜,观察水下生物。

张辰亮入职《博物》杂志后,经常负责专题的稿件撰写。那些积攒下来的笔记就派上了用场。“我去各地出差都会去菜市场看看,有时候为了专门看一种水产,早上五六点就要去,因为有些水产是饲料,去晚了就被拿去喂食了。”

一点点积累下来,就成了《海错图笔记》。《海错图》的作者叫聂璜,出生于明末的杭州,是一位画家兼生物爱好者。康熙年间,聂璜游历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的很多沿海地区,考察海洋生物,每看到或听说一种生物,就把它画下来,之后再翻阅书籍进行考证,并采访当地渔民来验证真伪。书成后一直流于民间。雍正四年,这一年的皇宫档案记载,太监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后在故宫文物南迁中,全套四册书分了家。现在前三册《海错图》留在了北京故宫,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海错图》一开始就没打算给皇家欣赏,所以与同时期的其他画作风格完全不一样。”张辰亮说,正是这种与众不同,让他初见《海错图》就被迷住了。

十几年前,还在上中学的张辰亮去故宫玩,在书画展区的一排动物画谱前观察了许久,“就快扎进去翻了。沿着展台看过去,第一本是《鸟谱》,里面是精美绝伦的花鸟画;第二本是《鹁鸽谱》,各种古代观赏鸽;第三本《兽谱》则画了各种走兽,里面有一张是一头黑猪。当时我觉得有点好笑,一头猪也值得画进皇家画谱?”

再往前走,张辰亮被眼前这奇怪的画风吸引了。“看到最后一本《海错图》时,那头猪已经完全不算什么了。画谱里全是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动物的神态十分卡通,可又一本正经的学究样子,不能说是工笔画,更不能说是漫画。这些动物好像在现实中也都有原型,比如有一幅说是‘井鱼’,画了一只头顶喷水的大海兽,一看就知道原型是鲸鱼。”

上学时只能阅读书籍,工作后要为杂志撰写和策划海鲜类稿件,张辰亮有了去各地沿海探访、在珊瑚礁海域浮潜、拍摄海洋生物的机会,年少时产生的对《海错图》的兴趣却一直未减。年,《海错图》被故宫出版了,张辰亮立马跑到神武门旁的售卖点买了一本。

“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当天我就看完了这本书,不愧是海错图!”张辰亮介绍,《海错图》很有现代博物学风格,每种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并配趣味“小赞”一首,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张辰亮在野外考察

但张辰亮也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保留。“因为有些动物聂璜并非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别人描述绘制,外形和生物习性的记载也就真假混杂了。”但这些质疑也促成了他进行考证:“我可以从文字和画中发现蛛丝马迹,辨别真伪,然后推理分析,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这就像破案一样,非常过瘾。”

一如说这话时的条理清晰,张辰亮从年夏天开始将关于海洋生物的探索进行合并,专门从今天的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在这期间,除了翻阅各种资料,他还去过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天津以及日本、泰国等地实地考证。一年半过去了,不知不觉也写了30篇文章。“我就先把手头有的东西集成册,让大家看着玩儿。看完后,如果读者觉得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那我就很高兴了。”

04

水猴子特级国家学者又是咋回事?一下给我整不会了。在B站上找到了他的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因为长相与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狐谜之相似,被粉丝昵称为“藏狐”、“狐主任”。

而在“网络热门生物鉴定”第29期里张辰亮耍双截棍的片段被制成手绘动画之后,还出现了新梗“藏狐耍棍”。

看了几期科普视频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张辰亮被称作“水猴子国家特级学者”。在他每一期保留节目“亮记生物鉴定”的最后,都会“简单地看个水猴子”、“看几段水猴子视频”。

那么水猴子本体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在他的第一期视频里就介绍过,一般情况下这种生物就是在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非常常见的“圆鼻巨蜥”,在我国还有个雅号叫“五爪金龙”。如果打着“水猴子”旗号的生物再有其他形态的话,那就是纯粹的赛博生物了。

但是,为什么张辰亮又如此执着于“水猴子”呢?在一次直播连线当中,张辰亮也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水猴子是我在图文时期就经历的一个噩梦。总有人去问……然后我就很纳闷为什么大家对这个就这么执着……我们搞科普的、搞科学的根本不认为这算是个事。然后就因为我们这些搞科普的、搞科学的不屑于说这个事,所以就导致很多人以为这是真的。因为没有人说它是假的呀。”

就这样,张辰亮在他的第一期视频里对水猴子进行了科普。看起来好像科普一遍就够了,但是到了第二期又有人问水猴子去哪了。于是张辰亮可能是脾气上来了,于是往后每一期节目里都有水猴子出现。这也成为了“网络热门生物鉴定”的节目特色。

这让人想起“谣言”的原理。简单来说越是没有人说明真相、对谣言进行澄清,谣言或者说是虚假信息反而传播得越广。同样地,谣言澄清得越晚,想要让人们再来相信真相也就越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张辰亮持续不断地试图与“水猴子”斗争、但“水猴子”视频却还是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但究其根本又是为什么呢?正如张辰亮在直播时所说的那样,因为搞科学的、搞科普的不屑于放下身段来给公众解释这种在他们眼中完全不是问题的问题,但如果没有人站出来说“水猴子”是假的,那么“水猴子”就一定是真的。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

写到这里我寻思了一下,也同样希望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也寻思一下:在张辰亮科普之前,我能很肯定地说“水猴子是不存在的”吗?

05

或许不是张辰亮所说的那样“不屑于”一说,而是我们的科学家、科普学者下意识地认为有些事情属于常识范畴,“是个人都知道”,本就不需要解释。这就好比中国人觉得“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会ChineseKungfu”根本不需要解释、土木老哥觉得“为什么要提桶跑路”根本不需要解释一样。

这也是现代社会的病症之一。社会分工让人越来越专业;而与此同时,我们看似每天接触的信息很多,但实际上接触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自己熟悉的信息,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种“我知道的事别人肯定也知道”的错觉,可实际上人就像活在一个由信息构成的“茧房”和“回声室”里一样。

所以,在熟悉的领域里习以为常的事情,圈外可能闻所未闻。“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随便一期都是好几百万的播放,明明是人比表情包出名的,但在我这样的萌萌人这里,事情却反过来,是通过表情包来认识人的。

同样地,在专业知识看来已经属于“常识”的问题,外行人看来就是需要科普的。

他在视频里完全是本色出演。如果换一个白大褂金边眼镜的老教授笑容可掬高高在上地叭叭一堆名词,相信播放量可能连张辰亮的零头都没有。张辰亮出镜的时候不刮胡子、也不打理头发,还堂而皇之地自称(嘲)是“水猴学”学者。这种与公众平等的姿态、虽然每期视频里都一副不耐烦的口气但实则非常耐心地在科普的姿态,就已经赢了一半。

另一半的功劳应当给内容。以张辰亮的专业知识本就可以做到准确科普,但他还会很耐心地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去找到视频的源头,这比现在很多不核实消息源就发新闻的媒体编辑强太多了。

张辰亮在视频里也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对于非常离谱的博主和视频号,他还会用拍打镜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恼火。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从来不会针对观众。这也成就了他视频里的人文关怀:他一方面希望所谓的博主不要为了恰钱误导人,另一方面又希望公众不被忽悠、不被骗,但是也反映出一种焦虑:为什么他这样费劲巴拉地科普、澄清过的事情却还是有人在传播、有人去相信?

虽然生物学专业是四大天坑专业之一,但张辰亮让人看到了生物学的另一种可能、让许多人感受到了他在自己名字前加上的“无穷”二字的魅力。科学并不是科学家满足自己好奇心的私学,它依然属于公众、用于公众。

往期精彩

阅尽人间万卷书,不如读懂马未都。蔡澜:我活过,你活过吗?宫崎骏: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蔡志忠:努力是没有用的黄永玉: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人间不好玩林清玄:持续做一个有趣且深情的人稻盛和夫:人,为什么活着?韩美林:酸甜苦辣皆是席上小菜聂卫平

人生一局,世事如棋村上春树:如果某件事,我决定一生践行,会怎样?刘北山

坚守27年,他让石头开出花儿!老树:眼前两碗米饭,心中一片飞鸿力克·胡哲

人生不设限倪匡:少年浪子老来弥勒席慕蓉: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辛迪·克劳馥:不放弃自己的那颗痣毕淑敏:内心丰盈,人生之路才更坚定许渊冲

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朱德庸:好的人生,不着急大冰

带着最暖的笑容,过最桀骜的人生憨豆先生

他是个博士,演了一辈子傻子有个作家叫余华,并且他活着韩天衡

没有真正的寂寞就没有真正的艺术欧阳中石

笔墨茶香意趣浓,不是书法家的书法家刘慈欣:我们从未长大,我们也从未停止成长方锦龙:一把乐器游世界冯骥才

有责任的人生是有分量的陈晓卿:人生大事,吃喝二字刘国梁:那个不懂球的胖子是谁阿米尔汗

一个改变国家的演员贝爷,「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郭德纲:既落江湖内,便是薄命人岸本齐史:火之意志永不灭何家英:纸上天下的不败神话莲羊

她曾是"中国最年轻造龙师",点画成金陈丹青

大情大性之人有“水深火热”的爱与憎孔垂长

当代“衍圣公”,江山万里心周国平

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丘成桐

数字人生,也有无与伦比的美J.K.罗琳

魔法世界的预言球莫言: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畿米

但愿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每个人都能拥有满满的幸福贾平凹:我在看这里的人间吴孟超屠呦呦:德不近佛者,无以为医冯唐:年轻时极尽欢喜,年长后极尽通透乔丹:相信我能飞世人不懂王朔,只因都爱假正经星云大师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出家人余秋雨: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赵本山

快乐不够吗?快乐就足够了吧白岩松

岁月既慢且长,白说你听唐家三少

网络作家富豪榜人气作家的“失控”人生常沙娜樊锦诗:薪火可传,国之大幸蒋勋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见美张旺

数字艺术家·水墨·中国风丘索维金娜

跌宕一生,不灭心火杨振宁

这个老人,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空山基

不为世俗拘泥,不为艺术苟活中国队

从“奥运首金”到奥运“首金”法医秦明

鬼手佛心,无声的证词张晓彤

“后继无人的中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langa.com/ayly/93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