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子六岁了,一天到晚闹喳麻了,看起来活力十足,但是他惧怕的东西很多,给他一本科普杂志,看到封面上的昆虫,他丢了就尖叫,看到杂志上的恐龙,他也叫,凡是没毛的动物,估计他都怕,他倒是喜欢仓鼠和小兔这样毫无攻击性的萌宠。
前段时间,他妈妈说,小豆子折腾得很厉害,连续几个晚上从噩梦中惊醒,说房间里有一个方形怪物,惊恐万状。而这段时间,他痴迷游戏“我们的世界”,里面就有方形的物体,每天打游戏到昏头黑脑。
我跟他说,睡前两小时不打游戏了,因为这游戏让脑细胞高度活跃,所以也让他的脑细胞高度疲惫,当脑细胞高度疲惫之后,意识和理智能力降低,那些埋藏在身体最深处的童年创伤以及恐慌就有机会冒出来,从脑细胞一直高度戒备的“牢房”里溜出来。就是说,牢房看守太累了,睡死过去了,“牢房”里的犯人——“童年创伤及恐惧感”就偷跑出来了,混杂游戏的打斗内容,就出现噩梦了。
几天过后,小豆子又做噩梦了,这次是睡前故事听三国,全是打仗的故事,逻辑思维还复杂,所以也累脑子,睡了以后,又有惊梦。
总之,半夜惊梦,恐惧胆小,小豆子的这些表现超出了其他孩子。
这是因为小豆子在0-6岁,尤其是0-3岁,由暴躁的抚养人在照顾,他的外婆有着非同一般的暴脾气和强势作风,妈妈也有急躁的部分。
他的外婆实际上是0-3岁母婴关系中的“母亲”,在这个“母亲”的驱壳里,有两个“母亲”,一个“天使母亲”,一个“魔鬼母亲”,交替出现,如果“魔鬼母亲”出现的频率太高,凶横程度太高,孩子的“恐惧感”就越大。他那么小,根本承担不起这么大的“恐惧”,所以他会调动自我保护策略——情感隔离,把这份“恐惧感”压得很深很深很深,但是,它始终在孩子体内,时不时要冒泡。
小豆子的妈妈说,自己非常恐惧狭小空间,有一次做核磁共振,睁眼看见自己在一个狭小空间,简直崩溃,大喊起来。嗯,她由自己的母亲抚养大,与小豆子有相同待遇,自然如此。
每个人内心的恐惧感附着在哪一个具体方向或者物体上,因人而异,但是,这恐惧感几乎皆来自0-3岁的抚养环境,来自那份深深的不安全感。小涛初一了,晚上不能独自睡觉,必须要家人陪同。
甚至半年前,他还必须要别人与他背靠背睡觉才行。
这孩子过去十来年皆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是暴脾气,冒火了刀都可以拿出来。
嗯,这就是了。
但是妈妈说,他哥哥也跟他一样,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怎么就没这毛病呢?
呵呵,不会的,一定有表现,只是哥哥很小就以听话懂事、学习好的状态生存,所以挨的骂少很多,可能症状轻一些。
我问了小东哥哥,果然如此,这孩子说他自己在11岁以前,晚上睡觉要开灯,后来倒是不开灯了,但是被子一定要覆盖完脖子,才可以安心睡觉,哪怕现在已经读大学了,依然如此。
小东哥哥可以比较自如地跟我谈话,虽然稍有拘谨。
但是小东一直埋头看着地面,问一句,答一句,非常回避与人的初次社交,他脸上是僵硬的表情。哎,这孩子啊,童年创伤太大了,无数个被突然暴吓的瞬间,被突然惊吓的瞬间,才会凝结出这样一张面无表情的脸啊。
有孩子妈妈问我:轩轩上个月半夜说他床上有蛇,还爬到他腿上,半夜换了个床睡觉,我们把他所有床都翻遍了也没有发现有任何东西,他说的就是有蛇要不是就是虫,怕他有心理负担,床上所有物品都换了一遍,过了好几天他才回自己的床上睡,结果昨天睡觉前还在和他在床上聊天,他又突然跳起来说:“有虫!”揭开被子也是什么都没有,他这是什么心理呢?需要怎么调整呢?
轩轩的外婆是个暴躁的刀子嘴,0-3岁,她带轩轩,所以她实际上是轩轩的那个时候的“母亲”——主要抚养人,所以,自然会有这样的局面啦。而且他爸爸的脾气也不是太稳定。
希望从现在开始,家里要有足够的温暖和支持,不要有突然爆发的脾气,惊吓到孩子。这大白天的,就突然有如此幻觉,一定要及时调控下来啊。
轩轩这孩子的好强非常明显——他在言语上总是要压过别人,如果同学说:“我的游泳教练好凶,要用浮板打人。”他就说:“你那个算什么,我的教练比你的凶多了,我们教练用竿子。”没有一次他会落下“高人一等”的机会。新同学来了,我说:“这是新同学张晓翔。”他张嘴了:“他名字里有一个‘翔’……”我制止了他:“我知道你想说什么,这个不可以。来,我们来做手工吧。”
他如此好强,是因为幼年时,他的抚养人外婆太强势,孩子总是居于弱者位置,太难受了,所以以后有机会,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强”回来,站在强者位置,打击他人,获得强大感。
问题是轩轩是孩子中这个问题比较明显的,所以,他外婆想必也是千百次地强过,孩子被千百次地攻击过,自然内心创伤不轻。他的内心“恐惧”自然也不小。
不少孩子的妈妈也会说,孩子想养狗,但是我怕狗,嗯,所以,以此为标志,请妈妈们去觉察自己的童年创伤吧,调整自己的内心恐惧,因为,“恐惧”会以“焦虑”的面目出现,用“担心”二字出现在你和孩子的互动中。
另,在孩子表现出恐惧时,
不要否定:“不怕,不怕,不用害怕。”
不要斥责:“你都这么大了,咋个还这么胆小,这有什么可怕的?”
不要忽略:“哎呀,没事儿,你不管它就是了,这世上哪儿有鬼嘛?”
不要说教:“你是男子汉,你应该……你应该……”
你要给他一个温暖的“抱持性环境”——抱着他,陪着他,抚慰他。
你要对他表示理解:“哦,你觉得有妖怪,你觉得害怕,哦,青面怪,是有点儿吓人哈。”
你要对他表示支持:“妈妈在,妈妈在呢,妈妈会一直陪着你。”
别说,这样子会不会把男孩娇养坏,一个男人,要有顶天立地的力量,首先内心要有满满的爱和力量,而这源于父母的提供的“抱持性环境”,而不是冷脸高压。
我写了一本书,讲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如果喜欢,可以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