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昨天),夜上/下长沙河西尖山。
昨天最大的感受是在半山腰至山顶,数不清的马陆(种类待考)都出来了。树干上、枯叶上,更多是出现在裸露的岩石上,近山顶的野径暴露了岩石面,自己真的没法让脚避让它们,山顶那二十余平方米的地方,成千上万条都有……罪过,罪过!
这是今年我第二次上尖山,眼见山腰因修坟筑墓遗弃的建筑垃圾得到清理,由衷欣慰,就此事,去年,还有今年1月我在红网问政两次反应这情况,红网问政返回的处理结果中说当地街道已经采取了清理行动,我昨日见到了所言不虚。
而山顶,烟头、塑料瓶子、瓜子壳、各种外包装、纸巾、果皮等,一地狼藉,我的情绪又开始低落,去年我和不少朋友捡拾了很多次,今年1月我也捡拾了一次,但为什么有些人好像与整洁的环境有仇?若不是今天(正好逢三·五学雷锋日)我受邀有了其它的安排,我会真恨不得在“河流生态环境公益交流”群和朋友圈中吆喝一下,希望有朋友一起今天去捡拾,若大家都有事,我一人也会上山。
快下山时,我见到了一只小蟑螂:
见到它时,因山顶垃圾弄得有点情绪低落的我,内心好像找到了某种平衡。
这只小蟑螂其实蛮惨的,身上四个大的红色椭圆球、两个小的红点,这说明它身上至少有六只寄生螨。
这只小蟑螂,是德国小蠊(或是近缘种),曾写过《小心这把德国小“蠊”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阅读。
*后话:这只悲催的小蟑螂带给我的平衡,马上被突降的大雨浇没了。
对于这种寄生螨,我不算陌生,也曾多次观察:
此张是年7月15日摄,这只稻棘缘蝽身上有三只寄生螨,一只在两个后足基节窝之间,一只在腹部最末端,另一只因为受惊,从腹部腹面已经爬到后足的跗节。
年4月,我从浏阳乌川水库带回了一只三突伊氏蛛,一只寄生螨寄生在它身上,选择的位置在头胸部与腹部的结合地带的背面,真会挑地方,蜘蛛纵使八只脚,却没有哪只能将它弄下来。
*上段提到三突伊氏蛛,蛛圈大咖说“?写蟹蛛就行了,肉眼定种不可取,需要解剖”,另一大咖说“伊氏蛛或者花蛛”。
寄生螨,长什么样子?那只稻棘缘蝽身上的一只寄生螨爬了下来,我拍到了此图:
它只有小芝麻粒大小,又在爬动,我也就只能拍成这样了。
林继伟小打赏,大鼓励。